杂俎的意思是什么,杂俎的解释,拼音
基本解释
词条:『杂俎』
拼音:zá zǔ
注音:ㄗㄚˊ ㄗㄨˇ
解释:
1.杂录。意谓如菜杂陈于俎﹐故称。唐段成式撰有《酉阳杂俎》三十卷﹐明谢肇浙有《五杂俎》十六卷。
2.指斑驳的花纹。
古代诗词
宋代.陈与义.某蒙示咏家弟所撰班史属辞长句三叹之余辄用:「隽永杂俎虽甚旨,何似三冬足文史。」
宋代.王安石.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:「留宾往往夜参半,虽有杂俎无由开。」
宋代.王之道.千秋岁:「淮山供杂俎,湖水浮新酿。」
唐代.郑遨.与罗隐之联句:「见《酉阳杂俎》)梦里换春秋。」
清代.黄遵宪.纪事:「斜纹黑普罗,杂俎红毡竓,琐屑到钗钏,取足供媚妇。」
基本字义
杂(雜)zá(ㄗㄚˊ)
1、多种多样的,不单纯的:杂乱。杂沓。杂感。杂志。杂货。杂居。杂务。杂品。错综复杂。私心杂念。
2、混合:夹杂。混杂。杂交。
基本字义
俎zǔ(ㄗㄨˇ)
1、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:俎豆(a.“俎”和“豆”,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;b.祭祀,崇奉)。
2、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:刀俎(刀和砧板)。
3、姓。
相关汉字
杂 俎
相关成语
蜂屯蚁杂 纷纭杂沓 纯一不杂 错综复杂 拉拉杂杂 门无杂宾 门无杂客 良莠混杂
版权声明:如无特殊标注,文章均为本站原创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